每年度制定預算的時候,都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況:每個部門都在抱怨沒錢,希望老板給予更多的支持以及資源的傾向,這樣才能確保完成目標。因為每個部門負責人都在這樣說,而企業的資源無法完全滿足每個部門的需求,導致預算額度出現分配不均的問題。
由于預算應達到的平衡被打破,導致各部門開始主動爭搶預算額度,預算工作開展和執行變得困難。只有解決引發預算爭奪戰的矛盾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預算工作的障礙,達到資源與需求的平衡。
站在投資者或企業所有者的角度,肯定是希望企業能夠持續經營、業務穩定增長,這樣才能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。基于這個期望,投資者或所有者會為企業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或規劃,基于長遠目標來制定企業戰略,圍繞戰略來進行企業內部的資源分配。但站在企業經營者或各部門負責人的角度,更多的壓力在于怎樣完成業績目標,所以會更加關注明年或者下一季度的收入利潤情況。業績目標的完成,意味著企業經營者或部門負責人能夠獲得更多的獎金,個人利益得到了保障。所以他們會期望得到比較容易完成的業績目標和更多的預算額度,這樣可以極大減輕績效壓力。同時也會采用一些手段來提升業績,快速獲取相應的收益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企業投資者希望能夠將資金投入到產品升級和技術研發上,為未來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,確保產品在市場上保有競爭力;但經營者背負著投資者為其設定的業績目標,為了完成目標,更加希望將資金投入到營銷、銷售渠道開發等方面,這樣可以快速提升收入,確保業績能夠完成。這就是短期收益與長期目標之間的矛盾。短期收益看似企業獲利,但如果獲取的方式不當,可能會對企業的長期發展不利,例如過度放寬客戶賬期、頻繁的促銷活動、夸大營銷等。而長期目標,由于時間跨度較大,期間風險可能會出現各種風險導致目標難以實現,并且具體的成果可能難以量化,例如我們很難量化長期的品牌建設對收入提升的作用。想要解決這種矛盾,就需要明確企業的戰略,并自上而下層層細分,確定業務單元戰略與職能戰略,利用平衡記分卡等管理工具將財務、客戶、成長、流程目標掛鉤。這樣對其各層級的目標以及核心任務,劃分戰略的優先級,才能明確預算分配的原則,依據輕重緩急來進行資源分配,提升資源利用效率。
企業內部的各部門在預算制定的過程中,也會進行資源的爭奪。這里所說的部門是一種廣義概念,包含企業組織架構下設定的部門、市場區域、事業部、業務板塊等。營銷部門說需要增加廣告投放、技術部門希望采購一批新設備、銷售部門需要招聘更多的銷售人員、華北市場想要增加線下實體店數量、海外拓展部嘗試開設線上網店……每個部門對于未來都有自己的規劃和設想,進而對預算額度產生了不同的需求。當各部門的需求相加超出企業能夠提供的資源上限時,怎樣在部門間分配預算額度就成為了矛盾與沖突的重心。由于每個部門各自為政,部門目標沒有與企業整體目標對齊,為維護部門利益而引發矛盾。在預算爭奪戰中,強勢部門會擠壓弱勢部門的預算額度,導致弱勢部門的工作計劃開展困難;或者管理層存在明顯偏向,例如老板愿意給銷售部門更多的人力預算,但卻不肯給職能部門增加人員;經常向老板訴說工作困難的部門,可能會得到特批的預算額度,這種情況俗稱“會哭的孩子有奶吃”。部門之間的不平衡、公司上層對于各部門的不同態度,都會影響預算是否能夠合理進行分配。所以想要降低這種矛盾的影響,在確保部門目標與企業目標一致的前提下,要將預算流程透明化,包括預算編制、預算審批、預算執行涉及的各類提報和審批流程,讓各部門人員對預算管理有基本的了解;還要將預算標準透明化,并且要在各部門的預算工作中保持邏輯一致,例如為了確保收入能夠達到預期增長,批準增加營銷費用,那么同時銷售人員的招聘需求也應該同意,否則通過營銷所吸引的客戶沒有銷售人員進行對接,無效營銷增加導致客戶轉化率下降,影響收入目標完成。透明化雖然不能完全化解矛盾,但卻可以有效減少部門之間的摩擦,確保預算工作順利進行。
預算通常是在上一年度末,依據當年經營狀況以及對于未來業務發展的一系列假設建立的。在執行過程中,預算數據不會頻繁地變動,只會在半年度進行復盤,然后依據情況進行一定程度地調整,預算的這些特性意味著它是一個相對靜態的數據模型。而企業經營所處的內部與外部環境,并不是一成不變的,特別是外部環境,可能會實時發生變化。靜態的預算模型與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之間形成了矛盾,環境變化導致原本建立預算的假設被打破,預算數據與實際情況出現偏離,甚至預算模型都不再適用,預算也就無法順利執行。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企業無法控制的,市場環境的變動、客戶需求的改變、新政策的出臺、匯率變動等,企業在預算編制時只能通過假設來對未來進行預測,但難以預料到各種突發情況,例如自然災害等,對企業造成的影響會降低預算的適用性。內部環境的變化通常是企業跟隨外部環境變化而進行的調整,例如客戶需求改變而增加或裁撤的產品線、匯率變動而對海外市場的產品結構進行調整、為應對新監管政策而增加的專項部門、企業強化規范的流程卻由于效率而導致業務延誤等。由于預算數據可能并不會根據這些變動而及時進行調整,預算與實際之間出現了偏差。想要增強預算應對變化的能力,就需要增加預算彈性,可以依據企業實際情況選擇具體的方法,下面可以提供兩種思路:第一是增加滾動預測或滾動預算,利用實時獲取的信息來進行短期預測,相對于預算能夠起到更好的參考作用;第二是基于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來建立不同的假設條件,呈現不同的預算結果,了解可能出現的最好以及最糟的情況。這兩種思路都可以解決靜態預算與動態環境所引發的矛盾,第一種是利用滾動的方式對預算偏離進行了修正,降低了預算數據的滯后性;第二種是將預算進行了擴展,增加多種可能性預測。兩種方式的側重點會有所區別,需要依據實際需求進行選擇。
老板對于業務端的要求通常是快速發展業務、拓展市場、獲取更多的客戶,這樣就可以帶來企業收入利潤的增長。業務發展往往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,收入增加的同時,部分成本費用也會相應增長。轉到財務部,老板的要求則是降本增效,在收入增長的同時控制成本費用的規模,確保企業維持一定的利潤水平。對于不同部門的兩種要求,在預算中形成了新的矛盾。業務發展需要增加營銷費用,但財務出于降本要求需要削減營銷費用,部門之間因為這個而爭論不休。最終結果大概率是老板向業務妥協,財務需要考慮其他的降本方式。或者更多的企業,通過裁員來控制人力成本,但人員的減少,特別是一些已經熟悉企業業務的人員流失,可能會導致企業內部工作不順暢,同時也會影響與客戶方的對接,導致客戶出現流失。這種矛盾的產生,主要在于企業目標與資源的不匹配。企業想要達成目標,有些資源的投入是必要的,不存在或只有很小一部分優化空間。所以財務需要謹慎考慮降本增效的方法,給予必要投入以支持,尋找成本優化空間。降本增效切忌“一刀切”,需要考慮企業當前發展時期是否需要強化成本控制?哪些成本費用金額可以降低?哪些可以通過效率提升來進行成本優化?如果評估業務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量是必須的,只是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支持,那么財務首要的不是考慮降本問題,而是需要考慮怎樣才能獲取更多的資源,例如尋找外部資金來源、租賃設備、使用外包服務等。如果確實存在成本優化的空間,那么就需要對成本費用進行細分,逐項考慮降本增效的方法。這樣可以避免盲目控制成本對業務發展的阻礙,降低業務端對于降本增效的抵觸。同時財務對于成本費用的詳細分析,令提出的降本增效方案更加有理有據,跟各部門溝通也會更加順暢,確保方案能夠落地實施。
在進行預算溝通時,不同部門對于數據的定義和理解存在差異,無疑增加了溝通的難度。例如財務部找銷售部溝通收入預算目標,打算通過收入的存量與增量分析來解釋目標的可執行性。銷售部拿出銷售系統中的簽單金額,以證明當年的收入情況。財務提出質疑,因為簽單金額并不等于財務確認收入的金額,一方面是受到增值稅的影響,簽單金額為含稅價,而收入確認金額為不含稅金額;另一方面兩者之間還存在時間差異,已經簽單但尚未開始提供服務的不能確認收入。由于財務確認收入的規則比較復雜,銷售如果欠缺財務知識,很難理解其中的邏輯,也就無法認同財務部門提供的數據。如果將兩個部門在收入上的分歧提交到老板那里,老板大概率會憑經驗來判斷數據是否合理,這樣是無法令銷售部門信服的。不同部門之間在數據上的差異,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。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不同部門所掌握的信息內容、時效存在差異,業務端能夠更快接收到客戶、市場的反饋信息,而財務部則掌握著公司整體的財務數據、國家財稅政策變化等信息,部門之間的壁壘導致信息無法流通。數據口徑的不一致,包括數據定義、統計的時間、計算方式、精細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,也是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。想要消除這種矛盾,就需要打通企業各部門的獨立系統,建立系統之間的關聯,讓數據能夠按照既定的邏輯進行轉化,例如連同業務端的合同、結算單以及財務端的收入、回款等數據,利用共享機制消除信息壁壘。同時統計數據口徑,明確預算是建立在財務數據基礎上,將預算與績效考核進行關聯,明確考核指標中數據的定義,避免數據歧義,提高溝通效率。
預算博弈中的矛盾是財務在預算工作中經常會遭遇的,但實際解決問題的權限可能并不在財務部,需要在管理層的支持下來通過預算機制的建立來進行解決。所以在預算工作中,溝通變得十分重要。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收集各部門的問題,也快速理解管理層的要求,預算博弈就是在企業上下以及企業各部門之間尋找一個平衡。這種平衡可能并不能完全滿足每個部門的需求,但卻能在利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確保企業發展,完成既定目標,這也是預算需要達到的目的。
該文章在 2025/4/3 19:02:00 編輯過